北航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和航空发动机国际学院(简称“两院”)于2018年12月15日签约 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和“航空发动机国际学院”为一个实体、两块牌子,采用独立 方式运行。

“两院”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和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 航发)联合打造,北航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航空发动机所属的“航空宇航科 学与技术”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稳居全国第一,中国航发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军工企业,是 国家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的实施主体,双方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为契机, 整合双方多年的研究积累和资源投入,采用“强强联合、深度融合、紧密协同”的原则,积 极探索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引入协同决策机制、融合攻关机制、联合考评机制、互补投入机 制和协作育人机制,携手攻关航空发动机这一世界最复杂的“硬骨头”。

师资力量

  /  汇聚领域名师,打造英才团队

目前“两院”教职工总数达到150人,其中专任教师90人,博士后14人。专任教师中,66.3%具有高级职称,约30.3%具有海外经历,97.7%具有博士学位。“两院”高度重视青年创新人才成长,建院以来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培育国家级领军人才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6人,入选青年托举计划8人,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青年人才占比13.3%。“两院”同样重视名师培养,现有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人,北航“立德树人 奖获得者3人。“两院”以两院院士和国家级领军人才为带头人(CPI),在航空发动机涉及的8大基础研究领域建设了14支创新团队,并充分发挥校企融合攻关机制,聘任109位中国航发一线工作者,作为分时人员参与“两院”管理和科研任务,同时以支撑团队、联合设计团队和“1+X计划”等形式向中国航发输送10支创新团队和10位青年教师,直接参与攻关任务。

  • 150

    教职工

  • 90

    专任教师

  • 13.3%

    青年人才占比

  • 66.3%

    高级职称

  • 30.3%

    海外经历

  • 97.7%

    博士学位

学科建设

  /  支撑优势学科,探索学科交叉

“两院”作为北航探索学科交叉新路的创新特区,重点支撑航空发动机涉及的4个主干一级学科建设,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为A+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机械工程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两院”紧扣国家国防发展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对航空发动机高端人才的需求,基于4个主干一级学科的培养方案,并交叉力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资源,于2022年7月获批建设空天动力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动力系统科学与工程、气动热力理论与工程、结构强度理论与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空天动力材料与特种制造、新能源与储能技术六个方向开展交叉学科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形成服务行业发展需求高质量的学科建设结构。

人才培养

  /  聚焦特色培养,产教深度融合

研究生概况

  • 538    

    研究生总数

  • 333    

    博士生研究生

  • 205    

    硕士研究生

校企合作育人

  • 102    

    吴大观菁英班人数

  • 51.0%    

    中国航发集团生源

  • 7    

    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

研究生获奖

  • 1    

    获评北京市三好学生

  • 2    

    获评北航青年五四奖章

  • 9    

    获得“十佳学术创新成果奖”

“两院” 聚焦培养航空发动机领域国家紧缺人才, 定位培养多学科交叉背景深、 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要求在品格素养上兼顾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攀登,在专业能力上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多学科交叉背景、多峰值知识架构,以及产学研协同科研环境中的磨砺,该模式创新试点“吴大观菁英班”获得教育部、工信部和中国航发集团航空发动机专项计划联合支持。“两院”现有研究生53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33人、硕士研究生205人,其中五届吴大观菁英班共计102人,中国航发集团生源比例约51.0%。“两院”充分利用校企协作育人机制,在组织机制、科研环境、实施途径等方面全面发挥产教融合的作用。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基础研究项目,联合行业共同规划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根据不同科研方向在航空发动机主机厂所建立系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平台,目前已建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7个。建院以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已取得丰硕成果,1人获北京市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人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连续5年获评“研究生十佳”(每年全校仅10人),连续2年获评北航青年“五四奖章”(每年全校仅10人),连续2年获评研究生半脱产干部一等奖(每年全校仅10人),在第十八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1人获评北航优秀志愿者1人(每年全校仅10人),连续3年获北航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每年全校仅5个),在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计划中获评“最佳实践队伍”

科研创新

  /  开展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战略

“两院”引入创新实践融合攻关机制,坚持支撑、引领并重,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行业解决“卡脖子”问题为己任,聚焦基础前沿研究,探索关键技术创新,紧密围绕我国航空发动机实现自主创新进程中的核心关键,通过有组织的科研与中国航发紧密联合开展“4+1+1”重大科研任务。将高校科研的 “布朗运动” 加上国家需求的“磁场”,发挥“画龙点睛、雪中送炭、坚实后盾、开路先锋、支撑引领、集成验证”六大作用。组建直接支撑行业的科研团队14支,近年在我国重点型号的保障、排故、维护等重要环节起到关键作用。承担国家级项目210项,总科研经费到款达15.1亿。技术发明专利授权339项,成果转化15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1项,其中,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四川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航空学会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 14

    科研团队

  • 210

    国家级项目

  • 15.1亿

    总科研经费

  • 339

    技术发明专利

  • 15

    成果转化

  • 11

    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平台建设

  /  汇聚优势资源,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5

国家级科技平台

“两院”致力于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对“两院”寄予厚望,现有教育部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超循环气动热力前沿科学中心、工信部“两机”基础科学中心、科工局吴大观创新中心以及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5大国家级科技平台,并依托以上国家级平台资源合力建设未来航空发动机协同设计中心,面向“6+1”服务,即服务于军方的新概念军用发动机前期需求、立项论证;服务于工信部重大科技专项的基础研究,积极探索校企协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机制;服务于教育部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和具备领军潜质的系统型、专业型人才培养,支撑空天科技前沿项目研究;服务于科技部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支撑国家级实验平台建设;服务于科工局面向空天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条件建设、承担“XX工程”任务;服务于民航局的民用航空发动机适航取证,争取民航国际话语权;最终服务于我国两机自主创新、引领发展,支撑我国航空发动机实现由测绘仿制到自主正向设计体系的重大战略转变。

国际交流

  /  拓展国际视野,开放合作共赢
4

联合科教中心

“两院”始终瞄准国际发展前沿,以本领域联合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抓手,以航空发动机国际学院为平台,以俄、 德、 英、 法四国的重点高校和企业合作伙伴为突破口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形成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国际影响力”。自“两院”成立以来,在学校的指导与支持下,“两院”不断致力于实体、平台建设,不断深化创新发动机专项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形式。航空发动机国际学院下设中俄、中德、中英、中法四个联合科教中心,依托中俄、中英联合培养项目,输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3人;依托“两机”基础科学中心, 开展学术交流讲座及双方技术研讨会7次、国际会议2次,深度培养师生国际视野,引入前沿智力资源,致力为“两院”师生构建国际化平台。

文化建设

  /  根植文化沃土,绽放创新活力

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是推动组织发展的不竭动力。北航作为航空航天领域高校的排头兵,1952年建校时就将航空发动机专业作为最初设立的两个专业之一,一直坚守航空发动机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阵地。70年来,老一辈北航动力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新一代北航航发人改革创新、追求卓越,尤其是“两院”成立以来,形成了“立学树人、强国铸心、创新务实、协同攻坚”的特色文化,这是我们共同秉承的精神和价值观。“两院”的每一个团队,都为这十六字做了最好的诠释,也都在建设和发展中凝练了自己的团队文化。期待并相信,它将激励“两院”在新的征程上取得新成效、新进展、新胜利!

立学树人、强国铸心、创新务实、协同攻坚

强国铸心育英豪,航发两院正春朝。晴空万里排云上,谱写新篇到碧霄。迈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两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瞄准航空发动机“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深耕校企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育人的试验田,努力为发展航空发动机领域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作出新的独特贡献!

(数据截止2023年12月)

友情链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网站管理入口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
邮编:102206
点击查看院办公室联系方式

备案信息

版权所有 2014-20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京ICP备05004617-3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80018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