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组工》刊发航发院党委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案例

时间:2025-10-27    来源:     供浏览:

《北京组工》2025年10月24日刊发我校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党委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案例:

一、背景情况

为破解航空发动机“卡脖子”难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中国航发集团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简称“航发院”)。航发院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四心”基层党组织,助推有组织科研,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主要做法

01 担当可靠“主心骨”,为有组织科研举旗定向

把握正确方向。党委会“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聚焦有组织科研,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明确有组织科研战略布局和建设路径。

组织教职工代表前往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开展为期3天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训班

加强党的领导。构建党政集体领导、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定期研讨部署有组织科研工作。以科研团队负责人为抓手,形成“党委总管—行政分管—团队直管”领导体系,既保障及时决策,又保障高质推进。

02 形成强大“向心力”,为有组织科研构建磁场

筑牢思想根基。将专题学习与“三会一课”有效结合,形成“班子领学—专家讲学—内外联学—支部研学—师生践学”五级学习体系,与行业院所开展“有计划的共建”,增进思维碰撞。凝聚榜样力量,激励师生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航空梦。5年来,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培育国家级人才、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名师36人次,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创新教师团队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航发院“一往无前”创新成果展吸引中国航发动力所等行业内科研院所参观交流

优化组织架构。横向以管理服务、学科交叉为依托设机关党支部、教职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纵向以京内和京外科研团队为依托设师生党支部,构建“三横两纵”党组织架构。组建14支创新团队,配备“科研联系人—教学联络人—思政导师”,保障业务高效落实,为中国航发在研、预研型号和民航自主规章制定输送12支跨学科团队。结合需要,设战略发展部、重大任务部、基础前沿部、实验设施部、成果管理办公室,深化支撑服务。

面向全疆300余所学校20余万学生开展科普公开课

03 提供长效“定心丸”,为有组织科研保驾护航

健全管理机制。党委研究形成校企协同决策、融合攻关、联合考评、互补投入、协作育人五大机制,推动校企紧密协同,取得显著成效。例如,突破了超高温涡轮叶片冷却设计方法、基于熵增的复杂系统优化理论等难题;解决了某型号核心关键技术,支撑了该型号成功首飞;以“揭榜挂帅”形式设立长周期基础研究项目,汇聚全国力量解决“卡脖子”难题。

开设大师总师讲堂,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树立评价新尺。党委牵头组织出台能力、实绩、贡献导向的《人员考核评价与绩效激励办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涵盖基础、专项、激励绩效的“A+B+C”复合薪酬体系,多元激励各协同单位专、兼职人员作出独特贡献。

组织师生参观航发院参与建设的天目山实验室绿色航空发动机协同设计中心

04 注入高效“强心剂”,为有组织科研赋能增效

开展暖心服务。党委书记带队调研,推动专任教师100%入厂所交流,推进校企项目合作。编制青年教职工成长手册,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人一策”培养方案。依托“问—论—办”流程,开展基金申请月、身心健康月等“每月主题办实事”活动。实行思政导师制度、暖心计划,搭建学生入厂所暑期实践平台,异地科研师生关心关爱实现全覆盖。

依托“问—论—办”流程开展每月主题办实事

营造文化氛围。出版《在强国铸心中立学树人》,明确航发院文化使命,打造吉祥物“航小狮”,以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凝聚师生共识。强化保密文化建设,筑牢安全保密防线。

关闭

推荐阅读

基于氢能的混合航空动力关键理论及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

友情链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网站管理入口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
邮编:102206
点击查看院办公室联系方式

备案信息

版权所有 2014-20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京ICP备05004617-3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80018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