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组织师生赴沈阳开展暑期实践

时间:2025-07-26    来源:     供浏览:

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航发学子关键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2025年7月15日至1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简称“航发院”)组织院内19名师生组建“矢志强心 筑梦航发”暑期社会实践队,赴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简称“动力所”)和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黎明公司”)开展2025年度暑期社会实践。

7月16日上午,师生一行来到动力所本部会议室,聆听了人力资源部田佳雨老师对动力所的基本情况介绍和人才引进政策汇报。田老师对航发院师生的到来表示出热烈的欢迎,并指出“动力所与北航航发院的关联非常密切,二者间有着诸多方面的交流”。随后航发院党委副书记曲乐介绍了北航航发院的成立背景与发展情况,着重介绍了航发院在校企全链条协同创新方面的建设成就。动力所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董文韬充分肯定了双方在党建、科研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取得的成果,希望能有更多北航航发院的青年学子加入动力所。双方还就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座谈结束后,动力所孙震老师分享了《细照笃行 知行合一》的专题报告。孙老师结合实际案例,幽默风趣地解析了深入现场、走进一线的重要性。下午,师生一行乘车至动力所高坎实验基地,在参观期间,师生们深入参观了各部件试验区,并与实验基地的专业团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此次参观让同学们深刻领略到动力所多年来在能力建设、制度完善和信息化进程中的卓越成就,对其创新成果和持续发展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7月17日上午,动力所的张彦军研究员为同学们带来了《航空发动机发展现状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专题讲座,讲座从航空发动机发展现状、技术发展趋势和未来新概念航空发动机方案及技术三个方面展开。下午,师生一行乘车至位于铁岭的露天试车台进行参观,露天台是支撑航空发动机研制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露天台建设现场,师生学习并了解了露天试车台的整体建设规划情况。

7月19日上午,师生一行前往黎明公司,深入叶片厂、机匣厂等加工场所进行参观,亲眼目睹了从原材料到成品发动机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精密制造和严格质控的要求。后续,师生一行来到了黎明公司陈列馆,这里陈列着航发黎明410厂的历史沿革、产品成就以及未来发展规划,通过丰富的图文展示和实物模型,师生们对黎明公司的技术实力和行业地位有了直观的认识。

结束参观后,师生一行与黎明公司团委副书记王晨阳和人力资源部高楠老师进行了座谈交流,王书记首先介绍了黎明公司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随后双方进行了充分深入的交流,让同学们对于黎明公司为代表的航空发动机生产研制企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矢志强心 筑梦航发”实践队在参加此次社会实践前,还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的动力与能源学院实践队共同交流,双方前期共同参观了北航的航空航天博物馆,并举行了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介绍座谈会,促进航发行业本研学生充分交流,共同激励更多航发青年投身祖国航空发动机事业。

学生感想:

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转瞬即逝,却带来了深刻而持久的震撼与感动。在老师们的细致讲解和实地参观中,我对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亲眼见证了我国航空产业的实际战斗力,切实感受到航发事业的发展脉搏。同时,我也被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深深打动,他们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展现出新时代航空人的坚守与奉献,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航发事业的信念。作为一名航空发动机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我渴望早日融入这一光荣的行业,为我国航空动力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航发院2021级博士 王金铎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有幸进入了中国航发所属厂所,亲身体验了航空领域的前沿技术和专业精神。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对书本上的航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航空工业的无限魅力。走进企业的那一刻,我被先进的设备和严谨的工作氛围所震撼。从飞机的设计、制造到测试,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技的力量。我亲眼见到那些曾经只在教科书中出现的概念,如今变得如此生动具体。与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交流,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们不仅分享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向我们展示了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这些一线工作者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技术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意识到,航空知识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公式和定理,更是支撑起国家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作为一名北航学子,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未来,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蓝天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片蓝天之下,我们的智慧之翼正不断展翅高飞。

——航发院2023级硕士 苏晴

作为北航航发院实践队的一员,此次奔赴沈阳606所与410厂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场与航空工业的浪漫相约。在606所,我们追溯其发展轨迹,探寻我国发动机演变的历史长河。从筚路蓝缕的初创,到如今在技术领域崭露锋芒,每一步都镌刻着科研人员的赤诚与执着。让我深切领悟到自主研发的重大意义,那是民族工业崛起的希望之光。在410厂,无人化生产线带来新的观感,生产线上的机械臂如舞者般精准地完成着每一个动作。智能化的机械装备相互配合、高效协作,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我国航空制造的高超水准。此行如灯塔,照亮我们探索之路。我们将以怀揣航空热忱,苦练本领,为我国航空工业的辉煌未来贡献力量。

——航发院2023级硕士 周子康

通过此次对沈阳606所和410厂的实践参观,让我真正近距离地了解了航空发动机科研与生产一线的真实面貌。606所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的重要基地,承载了吴大观先生等老一辈航空人的理想和奋斗历史,与我校“吴大观班”的联系也让我对所学专业多了一份自豪和使命感。参观高坎实验基地时,亲眼看到发动机叶片和复杂的试验设备,深刻感受到航空发动机研发与试验工作的艰辛与严谨。随后在铁岭露天台的参观,让我对航空发动机试验验证的规模、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410厂自动化生产线和先进管理方式的应用,让我看到传统制造业如何通过技术与管理革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历史馆中陈列的几十年前的老旧试车控制台与实物发动机,更让我感受到我国航空动力事业从艰难起步到如今逐步走向强大的历程。这次实践坚定了我未来投身航空发动机行业、为国家航空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航发院2023级硕士 宋宇轩

矢志强心 筑梦航发。未来,航发院将引导更多航发学子深入厂所,深刻感悟动力强军的神圣使命,为祖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关闭

推荐阅读

基于氢能的混合航空动力关键理论及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

友情链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网站管理入口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
邮编:102206
点击查看院办公室联系方式

备案信息

版权所有 2014-20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京ICP备05004617-3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80018

微信公众号